菏澤市定陶區:生態安葬七年實踐 綠色殯葬的破冰與深化

發布日期:2025-05-09 14:45 來源:菏澤市定陶區民政局
字號:

近年來,菏澤市定陶區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聚焦“逝有所安、節地惠民、移風易俗”目標,自2015年起創新推行公益生態葬,連續7年舉辦生態安葬暨清明共祭儀式,累計為400余戶家庭實施生態安葬,節約土地20余畝,節約喪葬費用超百萬元,形成“政府主導、社會協同、群眾參與”的綠色殯葬改革“定陶模式”。

?一、強化頂層設計,構建生態安葬“政策鏈”?

定陶區將殯葬改革納入改善民生、增進人民群眾福祉的重要內容,制定《定陶區骨灰堂及公墓管理辦法》《菏澤市定陶區減免基本殯葬費用實施辦法》《關于明確菏澤市定陶區公益性公墓墓位價格、維護管理費及經營性公墓維護管理費有關問題的通知(試行)》等政策文件,構建“1+N”制度體系。對困難家庭實施差異化減免,對低保、特困家庭實行“零費用”安葬;創新土地集約利用模式,探索將廢棄窯坑、鹽堿地改造為生態葬區,實現“變廢為寶”。通過政策引導,選擇生態安葬人數逐年增加,從2015年首屆生態安葬僅5人,到2025年累計安葬403人,接受度日益提高;累計建成生態葬區2處,覆蓋11個鎮街、341個行政村。

?二、創新服務模式,打造惠民利民“服務鏈”?

以定陶區德孝生態陵園為示范點,推出“公益+市場”雙軌服務,在?公益端?,開設“生命關懷驛站”,提供免費骨灰寄存、共祭儀式、代客祭掃等服務,7屆活動累計為62戶低保、特困家庭免除費用;在場端?,開發定制化生態葬產品,如可降解骨灰壇、二維碼紀念牌、云祭掃平臺等,滿足群眾個性化需求。同時,建立“區—鎮—村”三級聯動服務網絡,組建“移風易俗宣傳服務隊”深入村居,通過“一張流程圖、一份協議書、一次上門講解”實現生態安葬申請“零跑腿”。2024年群眾滿意度調查顯示,生態葬服務好評率達98.6%。

?三、深耕文化浸潤,激活移風易俗“內生力”?

破解“入土為安”傳統觀念,實施“三化”宣傳工程,一是?儀式化引導?,連續7年舉辦清明共祭活動,通過誦讀祭文、敬獻鮮花、系黃絲帶等簡約儀式,賦予生態葬“慎終追遠”的文化內涵;二是?故事化傳播?,挖掘“老黨員帶頭生態葬”“三代人接力守綠”等典型案例,用鄉音鄉情觸動群眾心弦;三是?生活化融入?,將移風易俗生態殯葬寫入村規民約,在村居廣場設置“生命文化墻”,開展“厚養薄葬模范家庭”評選,讓文明理念融入日常。目前,全區紅白理事會覆蓋率達100%,喪事大操大辦投訴量同比下降72%。

?四、聚焦試點突破,探索改革攻堅“新路徑”?

以問題為導向,實施“三破三立”行動。?破土地制約?,在馬集鎮袁堂村試點“骨灰堂+生態葬”復合模式,利用村級公墓園區打造村級生命文化園,實現“一園多用”;?破成本桎梏?,在黃店鎮閆樓村推行“四菜一湯”白事標準,喪宴費用從每場萬元降至千元,相關經驗被省、市作為典型案例報道推廣;?破觀念壁壘?,聯合志愿者團體、公益社會組織開展“生命教育進校園”活動,組織青少年參與生態葬植樹撫育,以“小手拉大手”推動代際觀念轉變。

?五、凝聚多元合力,構建共建共享“生態圈”?

建立“政府搭臺、社會唱戲、群眾受益”協同機制。強化?部門聯動?,民政、自然資源、生態環境等部門聯合制定公、生態葬區建設標準,將綠化覆蓋率納入考核指標;引導?社會參與?,引導德孝陵園等企業捐資70余萬元建設公益墓區,發動志愿者組建“綠色殯葬宣講團”,開展“流動課堂”96場;注重?科技賦能?,借助數字技術對殯葬用地進行數字化測繪,建立“生態葬資源一張圖”,實現土地資源精準配置。通過多元共治,全區殯葬領域信訪量連續5年下降,節約的土地用于建設民生項目,生態效益轉化為發展紅利。

?六、立足長效常治,織密改革成果“保障網”?

構建“管長遠、防反彈”長效機制,一是?監督剛性化?,將生態殯葬納入鎮街高質量發展考核,對工作不力者實行“一票否決”;二是?隊伍專業化?,定期舉辦紅白理事會培訓班,累計培訓骨干1800人次,推行持證上崗制度;三是?服務人性化?,建立逝者家屬心理疏導機制,聯合社工組織提供哀傷撫慰服務,讓改革既有力度更有溫度。2025年第七屆生態葬儀式上,3戶家庭主動提出將多年散葬親屬遷入生態墓區,彰顯群眾從“被動接受”到“主動選擇”的觀念之變。?

七載深耕,綠蔭成蹊。定陶區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韌勁,將生態葬從“破冰之舉”發展為“文明新風”,走出了一條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共贏的改革之路。未來,定陶將繼續錨定“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目標,讓更多生命以綠為媒、與自然相融,為殯葬改革事業貢獻“定陶智慧”!

(作者系菏澤市定陶區民政局黨組書記、局長張寶林

【打印此頁】 【關閉窗口】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