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縣:以地名編制新實踐譜寫鄉村發展新篇章
地名是地理形態的標識、景觀方位的指代,也是歷史文脈的傳承、美好愿景的映射、產業品牌的媒介,開展好地名編制工作意義重大。山東省費縣是沂蒙山區千年古縣,西漢初年置縣,文史底蘊深厚,地名資源豐富。為更好地傳承文脈、賦能鄉村發展,費縣創新實施“鄉村地名編制新實踐”工程,堅持數據筑基、文化鑄魂、協同破題,為342條鄉村道路命名,譜寫了鄉村發展新篇章。
摸底建賬,匯總命名資源。費縣堅持線上線下有機結合,摸排全縣尚未開展命名備案的鄉村道路,打好命名提前量。依托“山東·天地圖”“百度實景圖”等地理信息平臺,整合衛星影像、行政區劃、交通路網等數據,對全縣12個鄉鎮(街道)、2個功能區(費縣經濟開發區、費縣高鐵片區)駐地街路巷、村莊內部路、村級公路進行全覆蓋摸底,標注無名路、重名路及規劃待建道路等示意圖400余處,制作可視化電子地圖,構建全域鄉村道路空間數據庫,初步形成道路命名清單。組織鎮村干部、地名工作者、文化顧問成立工作組,對照清單實地踏勘、逐一核查,詳細記錄道路現狀、歷史俗稱、周邊地形村貌、村莊典故傳說、附近產業特色等信息,為鄉村道路命名提供事實支撐和設定依據。
科學統籌,編制命名指引。費縣統籌處理好上與下、舊與新、遠與近的關系,在把握區劃調整歷程、地名演化規律、城鄉發展規劃中圈定命名特色、編制命名指引,增強鄉村道路名稱的整體性、系統性、穩定性。統籌好“上連天線”與“下接地氣”的關系。嚴格遵循《地名管理條例》等制度,深研地方志、老地圖等文獻資料,走訪農村老人、文化名人,為編制命名指引提供有益參考。統籌好“守正”與“創新”的關系。探尋歷史遺跡、文化典故,將50余條文化底蘊深厚的地名融入新的命名體系,替代原先以吉祥嘉言命名的地名。比如,上冶鎮曲池村光明路據傳為春秋時齊桓公與杞侯、莒子會盟處,指引其更名為“會盟路”。統籌好產業發展與地方規劃的關系。整理鄉鎮(街道)、發改、交通、文旅、農業等單位參考書籍、規劃材料20余份,掌握好鎮情村情,編制命名采詞時適當取舍,確保道路名稱布局合理、詞義貼切。比如,馬莊鎮核桃、胡陽鎮西紅柿年產值均過億元,“核韻”“柿紅”等特色地名被納入儲備采詞庫,為以后命名提供靈感。目前,全縣共總結提煉歷史文化、自然資源、特色村名、道路位置、產業特色、吉祥嘉言6類命名資源,“一鎮一策”“一區一策”編制命名指引14份,為31個村推薦了地名采詞。
人機結合,建立地名采詞庫。費縣對照“好記、好聽、好找”的命名標準,堅持以原生地名為主,以由老地名、歷史地名衍生的新地名為輔,統籌考慮6類命名資源、群眾意愿等因素,對推薦地名采詞進行適當增刪,形成包含470個地名的費縣地名采詞庫。特別是創新AI智能采詞模式,將各鄉鎮(街道)、功能區有關信息持續輸入AI智能軟件,不斷調整完善指令要求,訓練專屬AI大模型提取高頻關鍵詞,并基于語義關聯算法生成備選采詞,篩選30余條采詞補錄至地名采詞庫,擴充了采詞庫規模。目前,全縣地名采詞庫收錄346個建議采詞,確定使用49個、儲備參考297個,為鄉村道路命名提供了豐富的資源支持。
多元協同,論證命名方案。費縣堅持穩中求進總基調,把握工作時度效,讓專家、群眾、部門坐在同一條板凳上,群策群力編制地名。把好專家論證關。尊重專家權威性,組織12名地域文化學者初步審議擬命名方案,確定命名主基調。把好征求意見關。激發群眾主體性,組織專家與群眾座談聯審,引導群眾講述村史村事、村容村貌,逐條分析論證擬命名方案,提高群眾責任感、歸屬感,確保命名符合村莊實際和群眾愿景。把好風險評估關。建立多部門聯合終審機制,組織民政、發改、資規、住建、交通、公安、執法等部門召開專題聯席會,論證命名規則合規性、名稱使用認可度、管理實施可行性等內容。經司法部門合法性審查、縣政府常務會議審議通過,最終確定342條道路名稱。其中,依托歷史文化、自然資源、特色村名、道路位置、產業特色、吉祥嘉言命名的,分別有34條、54條、51條、62條、15條、126條,分別占10%、16%、15%、18%、4%、37%。
建檔設標,形成工作閉環。費縣扎實做好鄉村道路命名后半篇文章,將命名道路通過“中國·國家地名信息庫”進行備案公告,根據公告要求設計鄉村道路標準化命名臺賬模板,“一村一品”建立命名檔案,有序推進地名標志設置工作并同步修改標注電子示意圖,形成“摸底—命名—入庫—論證—建檔—設標”的閉環。通過建檔設標,342條鄉村道路有了“電子身份證”,可與高德地圖、百度地圖等導航軟件共享信息,為出行導航、物流配送、治安管理、消防救援、衛生防疫等提供了準確信息服務,有效提升了群眾工作、生活的便利度。
(作者系山東省費縣縣委副書記、縣長 萬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