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州,古稱掖縣,地處膠東半島西北部,渤海灣畔,是一座具有悠久歷史的名城、古縣。其歷史可追溯至新石器時代,考古發現的新石器時代的蒜園子古遺址、黑羊山古遺址遺存,證實萊州曾是中國古代文化的發祥地之一。
《史記·夏本紀》載“萊夷作牧,厥篚檿絲?!薄稘h書·地理志》稱“萊夷之地,有鹽鐵之利”,揭示商周時期萊夷部落已在此繁衍生息。
“掖縣”一名最早見于《戰國策》:“(齊襄王)益封安平君(田單)夜邑萬戶”。《說苑》作“掖邑”,以掖水(今南陽河)得名?!对涂たh志》:“掖水出縣南三十五里寒同山,故縣取為名?!薄稘h書·地理志》注:“掖水北流入渤海,其所入處,正當萊州灣之南岸。實渤海之右掖?!?/span>
萊州之名始于隋朝?!渡袝?/span>·禹貢》:“隅夷既略,萊夷作牧”。注云:“隅夷,地名。用功少曰略。萊夷可放牧也,即萊子國?!蹦媳背瘯r,北魏分青州東部置光州,轄東萊、長廣、東牟三郡,掖為州、郡治。隋開皇五年,廢郡改光州為萊州,萊州之名自此始稱。
圖為萊州“千年古縣”牌匾
民國初年廢萊州府設掖縣,1988年2月24日,國務院批準撤銷掖縣,設立萊州市(縣級)。2013年聯合國地名專家組中國分部授予萊州“千年古縣”稱號。
地名文化:歷史的見證
萊州作為歷史文化名城,地名文化深厚,境內古老地名眾多。如夏朝時的過國,商朝時的羊角溝、黃家灣涯、浞河,春秋戰國時平里店、嬰里、淳于,漢時的羅臺、狼虎埠,隋朝時的馬坊、萊州、東萊,唐朝時的菊寺、釣魚臺??據調查考證,建村500年以上的村莊有823個,占村莊總數的76.6%,其中1000年以上的村莊就有59個。
兩千多年來,秦皇漢武文治武功,都在萊州的地名中得以保存和體現,古老的地名像活化石一樣,印記著歷史的滄桑,傳承著古老的中華文明。
非遺之光:從藍關戲到玉雕
圖為萊州藍關戲
萊州人文薈萃,鐘靈毓秀。幾千年來,勤勞而聰穎的萊州人民為世人留下大量非物質文化遺產。如藍關戲、萊州草辮、萊州玉雕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另有省級非遺10項、煙臺市級非遺27項、萊州市級非遺119項,這些璀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中華文明的傳承與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
藍關戲作為珍稀劇種,保留元代雜劇遺韻?!吨袊鴳蚯?/span>·山東卷》載其“唱腔高亢,一人主唱,眾人幫腔”,《韓湘子度林英》等劇目仍在上演。而正月十三漁燈節,被《中國民俗大典》收錄為“海洋信仰活化石”,漁民有以面燈占卜年景的習俗,與明代《海道經》所載“以燈色驗風濤”一脈相承。
起源于元代的萊州草辮,在1903年芝加哥世博會上斬獲金獎。清光緒《萊州府鄉土志》記“婦女掐辮,日值千錢”,1915年《山東勸業報》載“萊州草帽年產二百萬頂”。這種“指尖上的經濟學”,至今仍在朱橋大集傳承。
圖為萊州玉雕
萊州玉雕技藝源遠流長。1978年出土的龍山文化玉璇璣,現存于山東博物館。清代《掖縣全志》載“攻玉之工,聚于城北”,萊州玉雕代表作《嫦娥奔月》采用鏤空技法,層數達32層,堪稱“石頭上的刺繡”。
摩崖留痕:魏碑冠冕的永恒
圖為萊州大基山
云峰山四十余處北魏石刻,堪稱中國書法史上的一座豐碑。鄭道昭任光州刺史時,于大基山題刻《鄭文公碑》,其筆力“如崩巖墜石,驚雷激電”(康有為《廣藝舟雙楫》)。清人葉昌熾在《語石》中贊其“不獨北朝第一,自有真書以來,一人而已”。碑文中“棲息翠嶺,偃息云峰”八字,將道家隱逸思想與雄健書風熔鑄一體,成為“隸楷之極則”(楊守敬《學書邇言》)。
宋代趙明誠《金石錄》詳錄萊州碑刻,清代阮元編纂《山左金石志》時,親拓云峰山石刻,稱其“神韻高古,直逼漢隸”。2011年,考古工作者在虎頭崖發現唐代《李邕碑》殘件,與《麓山寺碑》筆意相通,證實萊州作為書法圣地的千年文脈。
名士風骨:數萊州風流人物
圖為晏嬰故里
萊州壯麗的山河、富饒的土地哺育出了勤勞勇敢、聰明睿智的人民。西漢易學大師“費氏學”開創者費直、東漢“子邑紙”創制者左伯、第一個記述珠算的三國數學家徐岳、明代大書法家“神筆”劉耳枝等,一個個閃光的名字構成了萊州燦爛的人文星河,可謂人才輩出、群星璀璨。
萊州明清時期士風極盛,《萊州府志》所載明清兩代進士187人。明成化年間,萊州毛紀以《論時政疏》震動朝野,后官至首輔?!睹魇贰份d其“性簡重,寡言笑”,因反對嘉靖帝大禮議而辭官歸隱。其故居“毛閣老府”現存“忠勤正直”匾額,乃嘉靖帝御筆。清初詩人宋琬在《安雅堂集》中追憶:“掖水毛公里,猶存冰雪操?!鼻迩∧觊g,翟云升精研金石,所著《隸篇》被收入《四庫全書》;同治年間,侯登岸編纂《掖乘》,為膠東地區首部地方史志。這些典籍不僅是歷史見證,更凝結著“崇文重教,經世致用”的萊州精神。
烽火丹心:從玉皇頂到延安
1938年3月,掖縣玉皇頂武裝起義勝利,中共掖縣縣委領導成立“膠東抗日游擊隊第三支隊”,成為抗戰初期膠東地區黨組織創建的最大的一支抗日武裝,為我黨創建膠東抗日根據地打下了堅實基礎?!度R州市革命老區發展史》載,抗戰期間全縣參軍1.49萬人,2027人壯烈犧牲,為奪取抗戰勝利付出了巨大代價。中共掖縣縣委第一任書記鄭耀南逝世50周年時,時任中央軍委副主席遲浩田為其題詞“崢嶸歲月渤海灣,忠魂千秋留延安”。
這些用生命書寫的篇章,與文峰山摩崖石刻、毛紀祠堂的勸學楹聯,共同構成萊州的精神坐標——既有金石之堅,亦含翰墨之柔;既存濟世之志,更守赤子之心。
風華古郡,長河夜邑。今日萊州,這座攬山海之勝、秉文武之道的千年古邑、月季之城,以文化為根,以厚德為魂,傳承道德薪火,經略藍色海洋,以海納百川的胸襟和開放包容的心態,守正創新,綻放新姿,從遠古走向未來。
(來源:《中國民政》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