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為卷,疆域成書。中國行政區劃的千年嬗變,既是丈量家國經緯的治理標尺,更是書寫文明譜系的傳世長卷。每一道政區界線的變化都沉淀著文化火種,每一處地名更迭都烙印著家國敘事。
如何傳承保護行政區劃歷史文化?部分省份民政干部圍繞這一話題,探討了構建行政區劃歷史文化話語體系的實現路徑。
行政區劃里的山河敘事照應現實
行政區劃不僅是地理坐標的勾勒,更是文明傳承的載體。在千年演變中,行政區劃既見證著疆域統合的歷史進程,也承載著民族交融的集體記憶。
四川省民政廳黨組成員、副廳長張曉玲講述,無論是《尚書·禹貢》劃分的“九州”,還是《逸周書·職方解》劃分的“九州”,抑或是《尚書·舜典》記載的“肇十有二州”,都是先人在“大一統”政治理想下設計的服務國家統一的政區制度,并成為幾千年來中國人心中認可的“中國自古以來就是統一的、疆域遼闊的國家”觀念?!耙虼?,梳理政區演變脈絡,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助于啟迪‘何方家國’的深層情懷,凝聚各族人民‘大一統’共識。就四川來說,傳承保護行政區劃歷史文化,能夠更好地為新時代四川戰略腹地發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以及民族地區治理等提供歷史智慧?!睆垥粤嵴f。
▲(清)胡渭撰《禹貢錐旨》之《九州分域圖》,原圖藏四川大學圖書館
“行政區劃歷史文化是融合歷史事件、文化記憶、經濟活動與地方認同等多重內涵的復合載體?!焙邶埥∶裾d黨組成員、副廳長姜海濤介紹,全省13個市(地)的設立既服務于鐵路開發、邊防建設,又適應了工農業與邊貿的區域發展需求。齊齊哈爾從清代軍事駐地到現代地級市的演變,濃縮了中國邊疆治理從軍事管控向民族文化保護與現代治理并重的轉型智慧,其中梅里斯達斡爾族區通過“民族鄉改區”的特殊建制,以制度性保障促進了少數民族文化傳承與民族團結。
▲第31屆庫木勒節上,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梅里斯達斡爾族區的少數民族同胞身著節日盛裝歡聚一堂,翩翩起舞。
甘肅省民政廳區劃地名處處長盧雋認為,行政區劃歷史文化是中華文明延續發展的制度載體。秦郡縣制打破分封壁壘,唐“道—州—縣”三級制滲透禮法賦稅、實現文化整合,元行省制以“犬牙相契”促進民族交融等,這些制度創新都證明了行政區劃既是中華文明“大一統”理念的地理投影,又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生長的土壤,其演變歷史映射著中華民族從疆域統合到文明認同的深層建構過程。
沿革變遷中的文明年輪解讀歷史
文明的年輪在政區沿革中悄然生長,每一道歲月的刻痕都沉淀著中華文明生生不息的基因密碼。
“行政區劃是人類文明的‘活化石’?!苯邮苡浾卟稍L時,福建省民政廳黨組成員、副廳長陳麗華感慨道。她認為,對行政區劃歷史文化進行傳承保護既是對過往歷史積淀的尊重,也是對未來發展的擔當。推動建立行政區劃歷史文化標識體系,凝結集體記憶,不但有助于當下文旅經濟發展、文化產品創作,還有助于以文化韌性抵御全球化沖擊、促進文明互鑒,實現歷史與未來的貫通。
▲福建省泉州市洛陽橋是一座千年古橋,也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新華社記者 姜克紅 攝
“行政區劃歷史文化需以正確歷史觀為根基,運用辯證唯物主義方法論深化研究,立足人民視角闡釋統一多民族國家發展歷程?!痹谡憬∶裾d區劃地名處處長萬曉峰看來,傳承保護行政區劃歷史文化應在確保真實性的前提下,綜合歷史、地理、人文等多學科研究成果,依托專家論證與史料互證還原歷史原貌;統籌文物、檔案、方志等多元資源,并同步文旅融合、文教聯動等創新形式,實現歷史價值與時代需求的有機銜接。
海南省民政廳區劃地名處處長林森認為,推動行政區劃歷史文化與當代治理創新的深層互動,有助于促進靜態的文化遺產成為動態發展的源頭活水,為中國式現代化注入持續生命力。
▲海南省三亞市崖城學宮。海南日報記者 王程龍 攝
林森建議,推動行政區劃歷史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構建貫通古今的行政區劃歷史數據庫,系統梳理中華文明演進的地理節點,將重大歷史事件、文化遺址及建制變遷映射為“時間軸”與“地圖集”,直觀呈現文明的空間邏輯。同時,聚焦地名、治所、轄區等元素,深入挖掘邊疆區劃中國家治理的歷史印記,將行政建制細節轉化為兼具地域特色與時代感知的文化符號,實現歷史遺產從靜態考據到動態傳播的跨越。
傳承保護中的守正創新喚起共鳴
如何宣傳好、保護好、傳承好行政區劃歷史文化?多位民政干部建議,在守正中創新,引發歷史文化與現代傳播的共鳴。
北京市民政局區劃管理處處長馬金認為,行政區劃歷史文化主題宣傳要接地氣、找節點,從微觀切口講述歷史文化故事。此外,在主題宣傳中要始終貫穿“大歷史觀”,反映行政區劃以穩為主的精神內核。
江蘇省民政廳區劃地名處處長張成標建議,在傳播過程中,既要善用短視頻、虛擬現實等新媒體技術打造沉浸式體驗場景,吸引年輕群體,也要警惕過度商業化對文化本真的侵蝕。“可以鼓勵本地居民以口述史、非遺傳承的方式參與傳播,將地域特色有機納入國家統一敘事之中,激發文化認同與創新活力?!睆埑蓸苏f。
近年來,山東全面啟動沿黃河、沿大運河、沿齊長城、沿黃渤海、沿膠濟鐵路線“四廊一線”文化體驗廊道建設。山東省民政廳區劃地名處處長張子龍建議,行政區劃歷史文化宣傳要注重包容性,突破地域局限,統籌黃河、長城等沿線省份以及京津冀、長三角等區域協同省份力量,廣泛征集多元歷史文化素材,打造規?;?、主題化行政區劃歷史文化宣傳矩陣,使歷史敘事既有學術深度又煥發時代活力。
▲沿黃河、沿大運河、沿齊長城、沿黃渤海、沿膠濟鐵路線“四廊一線”文化體驗廊道建設。(圖片來源:齊魯網)
(來源:中國社會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