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水:惠民禮葬破舊俗 文明殯葬樹新風

發布日期:2025-03-25 18:03 來源:沂水縣民政局
字號:

為遏制喪葬陋俗、深化移風易俗,近年來,臨沂市沂水縣創新實施了以“惠民禮葬”為主要內容的殯葬改革,讓群眾不花錢就能辦好“身后事”。到目前,全縣已有7萬多戶逝者家庭享受到“殯葬全免費”政策,累計節約社會殯葬支出15億多元,為政府節省土地1400多畝、木材5萬多方。沂水經驗被評為全國殯葬綜合改革試點優秀案例,沂水縣民政局被民政部評為“全國民政工作先進集體”。

一、政府主導,構建公益殯葬服務體系

從制度破冰推動體系重構,在全國率先實行“殯葬全免費”政策,創新建立財政全額保障機制,將殯儀館由自收自支改為全額撥款事業單位,設備運維、物資消耗、人員經費等剛性支出全額納入縣級財政預算。在縣級層面設立沂水縣公墓管理中心,改革期間陸續出臺《關于進一步加快公墓建設推進殯葬改革的實施意見》《關于在全縣推廣厚養禮葬模式的通知》等制度文件,并從實踐經驗中提煉形成了《沂水縣文明殯葬規程》,系統明確了“逝、殯、葬、祭”各個環節的具體規范;各村居重新組建紅白理事會,以鄉鎮為單位每季度對紅白理事會成員進行一次全員培訓,形成了縣鄉村三級一起抓的工作格局。

二、生態賦能,打造綠色節地安葬樣本

按照“集約合理、方便群眾”的原則,每鄉鎮公墓數量控制在5處左右,全縣以110處新建公益性公墓為節點,形成3公里輻射半徑的“殯葬服務圈”,累計供給墓穴16.6萬個,并配套“壁葬、樹葬、草坪葬、花壇葬、深埋葬”等五類生態葬式3.2萬平方米多元化生態安葬區,為群眾提供更多選擇。每處公墓都配建了集中祭祀區、看護房、衛生間、停車場等基礎服務設施和民心棚、愛心傘等遮陽避雨設施,方便了群眾安葬祭祀,至少配備一名管理員,保障公墓日常管理維護。加大宣傳力度,向全縣群眾、黨員干部、企業家印發《公開信》,對帶頭進公墓安葬骨灰的群眾給予獎勵。在遺體運輸車和公益性公墓內普遍安裝電子監控系統,實現“運輸—火化—安葬”全程監管。自改革以來,沂水縣新去世人員公墓安葬率始終保持100%,切實發揮了公墓建設效益。

三、禮俗重構,找準現代人文殯葬坐標

創新建立“村級上報—鎮級響應—專人承辦”的聯動機制,當群眾家中發生喪事時,由村兩委即時上報鄉鎮殯改辦,管理區安排專人攜帶“追思會”條幅、音響設備、黑紗白花等,第一時間趕到逝者家中為逝者舉辦“追思會”儀式,村支部書記致悼詞,村紅白理事會全程免費服務,并對舉辦場地、現場布置、音響設備配置、儀式程序等作出具體規定,確?!白匪紩背绦驀乐?、莊重肅穆。通過將傳統散漫的民間治喪活動升級為標準化的治喪儀式儀程,既有效遏制喪事大操大辦、封建迷信等行為,又以公共服務形式彰顯人文關懷,得到群眾普遍認可,舉辦率始終保持在90%以上,有力深化了移風易俗。

四、數字提質,創新全程精準治理模式

持續完善“沂水縣智慧殯葬信息平臺”,公益性公墓、殯儀館、殯儀服務車輛等服務場所全部實現視頻監控,對各個崗位進行可視化管理。各級工作人員可通過手持終端完成逝者信息錄入、組織“追思會”、公益性公墓安葬服務,進一步提高了工作效率。系統集成全縣各鄉鎮街道公益性公墓位置以及使用情況數據,便于隨時掌握各公墓儲存量,并與公安、衛生、人社、醫保以及退役軍人事務局等部門實現數據共享。制作移風易俗教育基地全景圖像,將移風易俗教育從線下“搬到”線上。創新“網絡寄思”模塊,逝者家屬通過手機掃碼可以在平臺上進行獻花、敬酒等追思活動。

【打印此頁】 【關閉窗口】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