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肥城市在民政部社會救助宣傳交流活動上作經驗分享

發布日期:2025-03-24 12:00 來源:社會救助處
字號:

3月22日,民政部在京舉辦“我們的救助故事·創新篇”之2024年度社會救助領域創新實踐優秀案例宣傳交流活動。來自全國的8位基層社會救助工作者用一個個鮮活的事例分享了推進社會救助改革創新背后的故事,展示了優秀案例蘊含的生動實踐和寶貴經驗。我省肥城市以《“桃仙子照護”愛滿桃都》為題作了經驗交流。

近年來,肥城市扎實貫徹山東民政事業高質量發展“1261”行動計劃,深入開展分散供養特困人員社會化照護服務改革,打造了“桃仙子照護”服務模式,以點帶面推動社會救助工作高質量發展。

一、實施“兩種照護模式”。特困人員可自由選擇集中、分散兩種形式。集中供養方面,肥城市實施“四改一定”工程,投資2.6億元規劃新建了4家中心敬老院,設立“1+4”的失能特困人員集中供養中心,5家機構全部具備醫養結合資質。分散供養方面,市財政局統籌使用照護資金公開招標購買服務,明確工作標準、結算方式、監管措施及各方責任,將分散供養特困人員照護納入社會化范圍,提供市場化、專業化服務。

二、推行“三區同建體系”。全市劃分為北、中、南三大片區45個網格,每個片區約1100名特困人員,由4家機構分別承擔服務,形成競爭機制。照護服務機構突出“本地化”原則,配齊專業服務人員組建“桃仙子照護”服務隊,統一標識和照護服務裝備,培訓合格后上崗,按工作量考核確定薪酬。

三、實現“四化管理服務”。流程智慧化。獨立研發“桃仙子照護”監管平臺,由“市級民政、鎮街民政、照護公司、村(居)”四方使用,實現查看服務記錄、進行考核評價、落實費用結算等功能。同時,開發了集“任務發布、記錄上傳、質量監管、服務評價”為一體微信小程序,實現工作流程閉環管理。服務套餐精細化。根據特困人員的實際需求,按照全自理、半失能、全失能、精神障礙類自理和精神障礙類失能制定5種服務套餐。服務標準規范化。對服務頻次、標準有嚴格規范,在基本生活照料服務基礎上,根據需求進一步豐富了節日陪伴等精神慰藉服務。服務內容全鏈化。依托醫養結合機構創新開展“無陪人入院”,專業護理員可提供24小時醫療陪護,解決特困人員住院無人陪護難題。

四、強化“五種監管措施”。一是線上監管,由市民政局、照護公司分別安排專人負責質量監管,通過監管平臺及時了解動態。二是舉報核查,凡是特困人員或其親屬投訴的工單,逐一實地核查,切實保障群眾權益。三是逐月考核,在各村居推選了一批群眾認可的監督員,每月對機構的服務打分評價,得分加權計入結算系數。四是協議約束,逐一簽訂四方照護協議,明確法律關系,確保責任履行。五是照護公示,將照護情況進行公開,明確監督電話,接受親屬鄰居的社會監管。

【打印此頁】 【關閉窗口】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