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濟南全面落實山東民政事業高質量發展“1261”行動計劃,聚焦發揮樞紐型社會組織“以社管社、助力發展”的重要作用,大力培育發展黨建類、平臺類、街鎮級、自發類“四大類”樞紐型社會組織,既有力引領和促進了全市社會組織健康規范有序發展,又有力促進了省會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僅2024年,“四大類”樞紐型社會組織就引領90余家社會組織參與東西部協作,推動行業協會商會搭建合作平臺61個,參與制定行業(地方)標準104件,參與招商引資落地項目21個,推動社區社會組織開展“鄰里守望”和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3.3萬次,涌現出“老商埠挎包志愿服務隊”“老戴工作室”等優秀社區社會組織品牌,受益群眾達到172.2萬人。
一、著力培育“黨建類”樞紐型社會組織。選取6家市級樞紐型社會組織,創新推行黨建工作站模式,在規范機構設置、選好配強人員、創新工作載體、健全工作機制等方面給予支持,推動每個黨建工作站聯系指導社會組織及黨組織30家,逐步成為社會組織黨建開展活動、黨員教育管理、合作互助及服務社會的平臺,有效破解了社會組織黨建工作“誰來抓、不好抓、怎么抓”的難題。選取2家樞紐型社會組織在從業人員較多的社工、養老領域創新建立行業黨委,協助市社會組織綜合黨委開展社會組織黨建工作,有效破解了市社會組織綜合黨委人員少、力量不足及社會組織黨建工作中面臨的黨組織組建難、作用發揮難、黨員教育管理難等工作難題。
二、著力培育“平臺類”樞紐型社會組織。深入實施社會組織服務平臺建設三年計劃,依托177家樞紐型社會組織打造社會組織服務平臺市級1個、區縣級15個、街道(鎮)級161個,實現社會組織服務平臺市、區縣、街道(鎮)全覆蓋,協助管理機關全面開展社會組織培育孵化、公益創投、信息服務、培訓交流等活動,積極引導社會組織有序參與公益服務和社會治理,累計孵化出殼各類社會組織432家,開展服務項目564個,接待參觀學習382次,獲得部、省、市、區縣榮譽51個。
三、著力培育“街鎮級”樞紐型社會組織。組建161家街道(鎮)社區社會組織聯合會,實現街道(鎮)覆蓋率100%、街道(鎮)負責人任會長比率100%,協助街道(鎮)孵化、聯系、服務、管理社區社會組織。通過建立社區社會組織骨干人才庫15個、吸納骨干人才8190名、實現骨干人才培訓率100%,積極為社區社會組織聯合會賦能;通過創新出臺省內首個《街道(鎮)社區社會組織聯合會高質量發展工作指引》,建立社區社會組織重大活動向街道(鎮)社區社會組織聯合會報告制度,引導社區社會組織規范運行;通過創新建立“需求清單”“資源清單”“服務清單”三項清單制度,推動街道(鎮)社區社會組織聯合會公布服務清單1000余條,建立“街道(鎮)社區社會組織聯合會+社區資源+居民需求+社區社會組織”常態化對接機制,助力解決基層治理“小馬拉大車”突出問題,打造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格局;通過創新建立“街道(鎮)社區社會組織聯合會+社區基金”模式,推動105家社區社會組織聯合會擔任社區基金執行機構,統籌支持社區社會組織開展為民服務項目,推動社區“小慈善”撬動社會“大公益”。
四、積極鼓勵發展“自發類”樞紐型社會組織。通過發現、引導、激勵、宣傳等措施,鼓勵濟南市商業聯合會、濟南市章丘區刁鎮儒商聯合會等社會組織充分發揮樞紐型作用,凝聚、聯合同質類社會組織定期開展座談和會議,共同促進行業發展;鼓勵部分社區社會組織自發聯合成立樞紐型社會組織,如濟南市歷下區建筑新村街道和平新村社區益同行聯誼會、濟南市歷下區大明湖街道舜井社區民營企業家聯盟、濟南市天橋區制錦市銅元局后街鄰里守望隊等,共同商討社區社會事務、共同協調社區矛盾、共同解決社區難題。
下一步,濟南將以此次會議為契機,持續發揮“四大類”樞紐型社會組織“雙引擎”作用,推動全市社會組織為促進省會城市經濟社會發展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來源:濟南市民政局
編輯: 濟南市民政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