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記者問丨全國首個!山東建成省級社會救助“數據大腦”
今天上午,山東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舉行新聞發布會,邀請山東省民政廳負責同志等介紹山東健全困難群眾救助保障體系,兜牢民生底線情況,并回答記者提問。
山東廣播電視臺記者:
山東是人口大省,請問,如何精準掌握省內低收入人口的動態變化情況?
于建波:山東是人口大省,困難群眾基數大、需求多元,傳統社會救助工作面臨數據孤島、主動發現能力不足、跨部門協同效能低等瓶頸。為此,省民政廳創新打造山東省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信息平臺,通過數字化轉型推動社會救助向精準化、智能化升級。該平臺以“一庫四系統”為核心架構,形成了覆蓋各類救助對象的低收入人口數據庫,集成智能監測預警、跨部門協同辦理、民政救助實施、家庭經濟狀況核對四大模塊,實現從風險預警到政策落地的全流程閉環管理,具有“全、快、準、高”四大創新亮點。
“全”,即數據資源“覆蓋全”。建成全國首個省級社會救助數據資源中樞,對28個部門的77類數據打破壁壘、匯聚共享,通過動態更新的數據資源目錄,歸集低保、特困、醫療、教育等多個救助領域信息,累計整合1.2億條數據,為191萬低收入人口精準畫像,形成跨部門協同維護、共享共用的低收入人口數據庫。
“快”,即預警監測“發現快”。首創“進入-拒止”雙維度監測模型,設置21類128項監測指標,涵蓋家庭剛性支出驟增、收入驟減等“進入類指標”,以及家庭成員死亡、重復待遇等“拒止類指標”。2024年系統監測觸發88.4萬條預警信息,經基層核驗后精準納入救助3.2萬人,動態退出不合格對象1522人,實現風險早發現、處置快響應。
“準”,即對象認定“核驗準”。構建全省“核對資源域”,集成國家、省、市三級部門共202類核驗數據源,涵蓋家庭收入、財產狀況等關鍵信息,通過智能交叉比對,建立“凡進必核”和“定期復核”雙保險機制。2024年累計完成民政系統核對535.9萬人次,跨部門核對136.2萬人次,確保了救助對象認定精準、進出有序,筑牢了社會救助公平公正防線。
“高”,即數字賦能“效率高”。平臺整合7個部門15類救助事項,實現“一門受理、一網通辦”。通過共享電子證照信息,大大壓縮了基層審核、群眾申報的工作量。依托“愛山東”APP實現三級預警可視化、移動端即時辦理、審核進度實時查詢,群眾辦事更加方便,救助效率明顯提升。
平臺上線以來,其“智能監測+精準施策”模式被《人民日報》等權威媒體報道,并獲2024年全省“數據要素×”大賽一等獎。下一步,省民政部門將繼續完善平臺功能、擴充數據共享“資源池”,強化主動發現和跟蹤問效能力,切實兜住、兜準、兜好困難群眾基本生活底線。
新黃河記者:
剛才主發布詞提到了“剛性支出困難家庭”這個概念,請問,對于這類家庭,山東在醫療救助、醫療保險方面,有哪些政策?
孟冬:剛性支出困難家庭是有別于特困人員、低保對象等醫療救助對象的一類群體,其家庭成員參保繳費后在醫療保障報銷待遇上與其他普通參保人員一樣,正常享受基本醫療保險和大病保險或職工大額醫療費用補助等的保障。同時,對于剛性支出困難家庭中的家庭成員,因患大病、重病導致醫療費用支出較大的,符合《剛性支出困難家庭認定辦法(試行)》有關規定條件的,可直接認定為因病致貧重病患者,此類人員可以向醫保部門申請醫療救助,以進一步減輕其醫療費用負擔,醫療救助待遇標準為:經基本醫保、大病保險報銷后政策范圍內個人負擔費用超過統籌區上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以上的部分,按不低于60%的比例給予救助,個人負擔費用可追溯至自申請之月前12個月內發生的合規費用。
同時,醫保部門還將加強與民政部門的配合,做好剛性支出困難家庭相關工作:一是做好醫療救助政策銜接。通過廣泛宣傳醫療救助政策,提高公眾對醫療救助制度的認知和理解,指導符合條件的困難群眾申請救助,同時加強對救助申請過程的指導,符合條件的申請者能夠順利獲得救助,推動政策無縫銜接。二是強化高額醫療費用支出預警監測。建立健全主動發現、動態監測、信息共享和精準幫扶機制,將所有參保人員納入監測機制,重點監測經基本醫保、大病保險報銷后個人累計負擔超過全省上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0%的低保邊緣家庭成員和防止返貧監測幫扶對象,同步將個人累計負擔超過全省上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0%的普通參保人員納入監測機制。并通過信息共享推送給民政等部門,進行精準識別,精準救助,切實兜牢防止因病返貧致貧底線。三是不斷優化醫保經辦服務。在持續鞏固基本醫保、大病保險、醫療救助“一站式”結算的基礎上,進一步優化醫療救助申請流程,做好困難群眾醫療救助申請受理及結果反饋等工作,便利困難群眾,及時便捷享受政策紅利。通過部門間信息共享、人員身份比對、上門落實等多種方式,精準掌握醫療救助對象信息數據,防止“斷保”“漏?!?,真正實現由“人找政策”到“政策找人”,“被動服務”到“主動服務”的轉變。同時,鼓勵各市綜合運用開發式幫扶、基本生活保障、商業保險、慈善幫扶、愛心捐助等措施,合力減輕困難群眾就醫負擔。
海報新聞記者:
我想請問山東的市級層面,在改革完善社會救助制度、加強救助保障方面有哪些經驗做法?下步將如何推進工作?
朱貴友:近年來,濟寧市認真落實省委、省政府關于健全困難群眾救助保障體系的部署要求,加快完善覆蓋全面、保障有力、分層分類、綜合高效的社會救助制度,打造“濟時救”工作品牌,為困難群眾筑起一道兜底保障安全網?!皾鷷r救”獲評全省優秀社會救助品牌,誠信救助做法獲評全國社會救助領域創新實踐優秀案例。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是構建梯度救助格局。根據群眾困難情況,將救助對象劃分為三個層級:一是以基本生活保障為主的特困人員和低保家庭等;二是以專項救助、服務幫扶為主的低保邊緣家庭和剛性支出困難家庭;三是因遭遇意外事件或突發重大疾病等導致基本生活出現困難,需要提供急難救助的外延群眾。濟寧將上述群眾納入動態監測范圍,2024年,通過部門間數據比對,工作人員入戶核查,對3.3萬人及時納保施救。
二是科學提高救助標準。建立9類困難群眾救助保障標準動態調整機制,其中城鄉低保標準與上年度城鄉居民人均消費支出掛鉤聯動、其他標準與低保標準掛鉤聯動,每年由市級統一調整,穩步提高困難群眾生活水平。近五年6次提標,2024年平均提標7.5%,全年發放社會救助資金19.3億元,保障低保對象14.9萬人、特困人員3.9萬人、困難和重度殘疾人14.2萬人、孤困兒童7700余人。
三是滿足多元救助需求。按照“缺什么補什么”原則,實施醫療、教育、住房等專項救助和急難救助,減輕困難群眾生活負擔。2024年,實施醫療救助64萬人次、教育資助47.5萬人次、農村低收入群體危房改造1039戶、臨時救助2.8萬人次。對政府救助后生活仍有困難的群眾,創新設立“濟時救”特別響應救助基金、孤獨癥兒童困難家庭救助基金,籌集慈善資金2300余萬元,救助重特大急難群眾1100余人。
四是創新提升服務質效。建立閉環救助機制,對困難群眾做到“主動告知政策、主動發現困難、快速響應訴求、即時救助幫扶、跟蹤轉介服務”。實施“濟時救—幸福來敲門”行動,舉辦9屆公益創投大賽,引導社會組織、社會工作者、志愿者參與,讓救助服務更專業、更溫暖、更貼心。
下一步,濟寧市將進一步改革完善社會救助制度,更好地解決困難群眾急難愁盼。一是救助對象全覆蓋。完善低收入人口識別認定機制,加強動態監測和風險預警,確保應保盡保、應救盡救。二是救助服務再升級。建立“一人一條救助鏈”,形成弱有眾扶的“一張幸福清單”,精準有力回應困難訴求。三是救助幫扶更溫暖。統籌政策資源、慈善資金和志愿服務,引導社會力量參與,為困難群眾提供更多元更有溫度的社會救助供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