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民政廳主辦健全困難群眾救助保障體系新聞發布會

發布日期:2025-03-18 16:54 來源:山東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
字號:

今天上午,山東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舉行新聞發布會,邀請山東省民政廳負責同志等介紹山東健全困難群眾救助保障體系,兜牢民生底線情況,并回答記者提問。

省民政廳副廳長、新聞發言人于建波介紹,社會救助是保障基本民生、促進社會公平、維護社會穩定的兜底性、基礎性制度安排,彰顯著黨和政府對困難群眾的高度重視和親切關懷。

近年來,在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山東持續深化社會救助制度改革,健全分層分類的社會救助體系,為群眾提供更加精準、高效、便捷的救助服務。在民政部、財政部2024年公布的全國困難群眾基本生活救助工作績效評價中,山東位居全國第一、取得歷史最好成績。突出成果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聚焦分層分類,擴大政策供給,“兜住底”的基礎更加牢固。近年來,省民政廳會同教育、人社、醫保、殘聯等部門,不斷強化政策創制和部門協同,完善城鄉低保對象、特困人員、低保邊緣家庭成員、剛性支出困難家庭成員等低收入人口的認定辦法,逐步形成了按照困難程度分層管理、按照困難類型分類施策的梯度救助模式,社會救助制度由過去的“單打獨斗”向多部門協同發力的“救助體系”轉變。截至2025年2月,全省共保障城鄉低保對象135.2萬人、城鄉特困人員34.5萬人,認定低保邊緣家庭成員16.3萬人,有關職能部門根據他們的困難類型,有針對性地實施基本生活、醫療、教育、住房、就業等綜合幫扶。同時,為防止救助“盲區”,省民政廳改革完善了臨時救助制度,通過實施“急難發生地救助”“24小時先行救助”等政策,切實發揮應急、過渡、補充的作用,讓群眾遇急有助、遇困有幫,2024年全省共實施臨時救助14.2萬人次,其中對非本地戶籍人口實施臨時救助1893人次。

二、創新工作機制,提升救助質效,“兜準底”的措施更加有力。一是圍繞精準認定,建立社會救助家庭經濟狀況核對機制。打通52個部門202類數據,構建社會救助家庭“核對資源域”,全省年均對社會救助家庭開展經濟狀況核查比對超過600萬人次,實現智能畫像、精準識別,切實保障救助政策公平公正實施。二是圍繞快速識別,建立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機制。2024年高水平建成覆蓋全省、分層分級、上下聯動、部門協同的山東省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信息平臺,將191萬低收入人口納入監測范圍,通過“平臺監測預警+基層入戶核查”的方式,及時將符合條件的困難群眾納入救助保障范圍,實現了從“人找政策”向“政策找人”的轉變。三是圍繞便捷辦理,推行社會救助“一門受理、協同辦理”。實現了7個救助部門15項救助業務“只進一門、掌上通辦”,省市縣三級全面開通社會救助服務熱線,確保困難群眾求助有門、受助及時。

三、科學提高標準,靶向對接需求,“兜好底”的成效更加明顯。一是健全保障機制。完善與人均消費支出掛鉤的城鄉低保標準動態調整機制,同時明確低保標準對特困人員、孤困兒童、殘疾人等困難群體救助標準的基礎參照作用,促進各類困難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截至2024年底,全省城鄉低保平均標準分別較上年提高7%、9%。二是創新服務模式。在全國率先出臺省級服務類社會救助指導意見,推動社會救助從單一的現金救助向多維的“物質+服務”模式轉型,有針對性地向困難群眾提供日常訪視、看護照料、就醫陪護、助餐助浴、心理疏導、資源鏈接、能力提升等服務,不斷滿足群眾對救助服務的新期待。三是銜接慈善資源。建設省級“救急難”信息對接平臺,開展“慈善救急難雙百行動”,將困難群眾救助需求與慈善供給“線上”智能匹配。2024年動員194家慈善組織設立220個慈善項目,通過平臺實施幫扶4462人次、支出資金2247萬元,困難群眾尋求慈善幫扶從“四處奔走”變為“一鍵對接”。

下一步,省民政部門將深入貫徹落實全國兩會精神和全省抓改革創新促高質量發展大會精神,堅定扛牢“走在前、挑大梁”使命擔當,扎實實施山東民政事業高質量發展“1261”行動計劃,不斷深化社會救助領域改革,推動社會救助從“保生存”向“保基本、防風險、促發展”升級,加快構建城鄉統籌、分層分類的低收入人口常態化救助幫扶體系,讓民生兜底保障網更密實、更溫暖、更可持續。

【打印此頁】 【關閉窗口】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