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記者問丨山東真金白銀推動養老專項服務,每年安排省級資金超5億元
今天下午,山東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舉行新聞發布會,邀請山東省民政廳主要負責同志等介紹山東老齡和養老服務工作高質量發展情況,并回答記者提問。
新華社記者:
社會保障是老年人安度晚年的重要保障,請問山東在完善相關社會保障體系和經辦服務方面有哪些新進展?
李士功:社會保障是民生之基,關乎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近年來,山東著力加強社會保障制度建設,提升經辦管理服務水平,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社會保障需求。主要取得以下進展:
一、健全完善社會保障體系。一是穩步提高社會保險基金統籌層次。落實企業養老保險全國統籌,完善工傷保險、失業保險省級統籌制度,進一步增強基金保障能力,確保各項待遇及時足額發放。今年1-9月份,全省社保基金總支出達到3598.25億元。二是持續擴大社會保險覆蓋范圍。深入實施全民參保計劃,分類施策推動靈活就業人員等群體參加養老保險,全面落實超齡人員和實習學生等從業人員參加工傷保險政策。截至9月底,全省職工養老保險、工傷保險、失業保險參保人數分別達到3521.58萬人、2075.13萬人和1641.26萬人。三是加快構建多層次養老保險體系。創新出臺加快發展企業年金的指導意見,加強對非國有企業、各類園區企業等單位的宣傳引導,在濟南、青島等7市啟動人才年金試點,逐步擴大企業年金覆蓋面。今年以來,全省新增企業年金參保單位820家,參加職工3.06萬人。指導青島、東營兩市扎實開展個人養老金試點,截至9月底,兩市開戶人數達到261.04萬人,為個人養老金全面實施積累了經驗。
二、加快提升社保服務“適老化”水平。針對老年人特點和需求,不斷優化社保服務模式,著力提升老年人辦事的便捷性和獲得感。一方面,提升“面對面”服務。在社保經辦大廳保留老年人熟悉的人工服務窗口,開辟“綠色通道”,為老年人提供幫辦代辦和急事特辦。另一方面,優化“不見面”服務。在山東省社會保險公共服務平臺和“愛山東”移動端增設“老年人關懷專區”,聚焦老年人高頻服務事項,提供養老金待遇標準查詢、待遇領取證明打印等服務,并通過字體放大、頁面優化對內容進行適老化展示。
三、不斷優化待遇領取資格認證。著力破除部門間數據壁壘,強化全方位數據分析和比對核實,讓“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腿”。一是織密數據共享“一張網”。匯聚全省人社、公安、民政等部門3.3億條相關數據,為資格認證提供數據支撐。二是構建省市聯動“一盤棋”。省市兩級人社部門通過數據比對、實地核實等方式,構建起人性化、便利化、全覆蓋的認證體系,為資格認證提供機制保障。三是打造線上線下“一體化”。推行“互聯網+資格認證”,提供親情服務和幫辦代辦,方便待遇領取人快捷認證。在保留現場認證的基礎上,還針對高齡、病殘等行動不便人員提供上門服務,真正打通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
下一步,山東將立足部門職責,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健全制度體系、優化經辦服務,為廣大群眾提供更加充分、更加可靠、更加公平的社會保障。
中新社記者:
隨著人口老齡化發展,老年人的養老服務需求日益迫切。請問近年來民政部門在完善養老服務網絡、增加養老服務供給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莊嚴:健全完善的養老服務網絡是發展養老服務、滿足群眾需求的重要載體。近年來,山東聚焦老年人養老多樣化需求,不斷完善覆蓋縣(市、區)、鄉鎮(街道)、村(社區)三級的養老服務網絡,加快構建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醫養康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取得顯著成效。9月中旬,全國養老服務工作現場推進會在山東召開,推廣山東養老服務發展“五化”經驗做法。下面,重點介紹政策支持、服務供給、服務網絡有關情況。
一是聚焦發展難題,政策支持精準化。破解規劃用地難。市縣兩級民政部門全部納入當地國土空間規劃委員會,建立社區養老服務設施“四同步”機制,全省累計安排養老服務設施建設專項用地指標3萬畝。破解建設運營難。省級每年安排不少于5億元的養老服務專項資金,累計安排專項資金57.4億元;推廣無抵押“養老保障貸”,累計授信4.4億元。破解用人留人難。在全國率先出臺院校設立養老專業獎補、大中專畢業生入職獎補等政策,先后有155名養老從業人員被評為“齊魯和諧使者”,享受省高層次人才待遇。
二是聚焦老人需求,服務供給多元化。兜底有保障。特困人員供養標準連續3年提高10%,并建立起動態調整機制;從2022年起,探索開展了困難重度失能老年人集中托養工作,推動保障對象拓圍擴面。剛需有服務。省政府辦公廳出臺《關于加強失能失智老年人照護服務工作的若干措施》,將失智照護機構、家庭養老床位等項目納入補助范圍,全省“兩證齊全”養老機構超過1000家,納入醫保、長護險定點的養老機構分別達到787家、904家。普惠有供給。在全國率先出臺《關于推進基本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的實施意見》《山東省普惠性養老機構認定與管理辦法》,優先引導增加普惠養老服務供給,基本養老服務清單實現省市縣全覆蓋。
三是聚焦縣域發展,服務網絡專業化。自2021年起,省級每年安排6000萬元左右資金,在全國率先開展縣域養老服務體系創新示范活動,以縣域為單位整體推動養老服務工作??h級層面,建設以特困失能老年人專業照護為主要功能的縣級敬老院,實現縣級全覆蓋。鄉鎮(街道)層面,發布鎮街綜合養老服務中心建設運營標準,發展具備日間照料、長期托養、居家照護、輻射指導功能的鎮街綜合養老服務中心,實現鎮街全覆蓋。社區(村)層面,因地制宜發展社區養老服務設施2.4萬處,建設老年食堂1.2萬處、家庭養老床位7.7萬張,讓“家門口的養老服務”更加方便可及。
大眾日報·大眾新聞記者:
山東提出,到2025年創建300個左右全國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區。請問市級層面在推進老年友好型社區建設方面有哪些經驗?下步如何推進這項工作?
蘇楠:濟南市是全國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改革試點城市。近年來,濟南聚焦讓老年人在社區生活得更舒服、更自在、更有幸福感,在完善養老服務設施、提升養老服務功能、優化社區助老服務、擴大老年人社會參與等方面持續發力,已打造全國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區12個,為泉城老年人的生活增添了一抹幸福底色。
一是健全社區養老服務設施。聚焦老年人養老“不離家、不離親”需求,在老舊小區,采取購置、閑置資源改造等方式,為391處既有社區補齊養老服務設施。在新建小區,將養老服務設施配建列入土地出讓條件,實行設計、報批、建設、核實和驗收“五同步”,建成后無償交付區縣統一管理,委托運營。濟南市各類社區養老服務設施逐年增加,老年人在“家門口”就能享受高品質社區養老服務。
二是完善居家養老服務功能。著力完善居家養老照護體系,扎實推進家庭養老床位建設,建成家庭養老床位2786張,為中、重度失能老年人提供家庭養老服務;積極開展老年人家庭適老化改造,對5040戶經濟困難老年人家庭進行適老化改造,有效提升老年人生活舒適度、安全度;著力構建“普惠+優待”老年助餐服務模式,近43%的社區(村)分類設置了助餐站點,讓老年人更便捷地吃上了“一餐熱飯”。
三是大力開展社區助老服務。積極完善以社區(村)為基礎、以家庭為依托、以社會為補充的老年人探訪關愛服務機制,著力打造“泉心為老·你我同行”志愿服務品牌,重點加強特殊困難老年人探訪關愛服務,面向獨居、空巢、留守、失能、重殘等老年人,深入開展分類分級探訪關愛服務。上半年,已為3.6萬余名老年人提供精神慰藉、緊急救援、健康監測、助餐助潔等上門服務,讓老年人的幸福生活觸手可及。
四是擴大老年人社會參與。依托社區現有綜合服務設施或因地制宜改造、修建綜合性活動場所,加強適老化健身設施和文體器材配置,組建老年文體團隊,方便老年人就近參加各類文化體育和娛樂活動。目前,全市各類老年活動團體已達3000余個,參與老年人達10萬余人。團體定期組織開展各類文體娛樂活動,涵蓋文化教育、休閑娛樂、科學普及、法律法規等多個領域,實現了“老有所樂、老有所為”。
下一步,濟南市將圍繞老年友好型社區建設,進一步健全工作機制,強化政策支持,加大保障力度,優化宜居敬老環境,不斷提升服務能力。一是推進老年友好型社區建設。壓實“市-區縣-街道-社區”四級聯動責任,強力推動實施,力爭到2025年底創建全國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區20個。二是落實落細老年人優待政策。完善落實高齡津貼、經濟困難老年人補貼、為經濟困難失能老年人購買居家養老服務等制度,及時將符合條件的老年人納入低保和特困供養。三是提高社區為老服務質量。升級養老服務信息管理平臺,優化提升老年助餐服務水平,擴大家庭養老床位服務覆蓋面,繼續開展經濟困難老年人家庭適老化改造,為老年人提供更加優質的生活照料、探訪關愛、精神慰藉等服務。